哪些結構最容易被銹蝕呢?那些常常暴露于充足的水氣和氧氣或者包含氯的除冰鹽環境下的結構最容易被銹蝕。這些鹽分被暴露的混凝土結構所吸收,侵入內部到達鋼筋,造成鋼筋銹蝕。
開始于底部的銹蝕現象比較容易發現,因為通過銹蝕斑跡和浸漬鹽留下的白色殘余物可以觀察出來。但是可視的跡象并不是總能呈現出來,比如在飽和氯化物環境下,如果銹蝕產物能夠分散的進入混凝土孔隙中,銹蝕的體積并不能完全增長,開裂和剝落的跡象就看不見了。當看到有裂縫、剝落或者銹蝕斑或當銹蝕發展到底部的鋼筋或者在板和梁之間出現脫離等這些可視的線索出現時,對結構耐久性來說就有點晚了。
對暴露于空氣的混凝土結構建議在施工完成后就進行耐久性保護的施工,比如使用筑致杰清水混凝土保護劑系列產品,既美觀又耐久。
那么對沒有做過保護的混凝土怎樣才能有效地檢測銹蝕現象呢?一個辦法就是對混凝土取芯以及通過對已經銹蝕的鋼筋和剝落層進行可視檢測。也可以通過非破損性的檢測方法檢測,破壞的程度以及剝落層的面積可以通過相關的設備檢測來確定。還可以用化學分析檢測法來測量氯化物和硫化物的濃度,幫助確定是否已經發生了看不見的銹蝕現象。
氯化物濃度可以通過混凝土取芯并且對其進行分析來測得,還可以通過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混凝土粉末進行測定。但對于氯化物濃度,沒有確定的數字表明鋼筋的銹蝕從什么程度就一定會開始。同樣可以測定混凝土取芯的比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含孔率、吸收率、裂縫情況,所有這些對于確定結構健康狀況都是有用的。
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那就是碳化。當碳化作用降低了混凝土的pH值時,導致銹蝕所需的氯化鐵的濃度就會降低,就更容易出現鋼筋銹蝕。
測量氯化物濃度不能局限于混凝土表面,通常來說,由于干濕效應的結果,氯化物由最初集中在表面通過沉淀并逐漸滲透到混凝土內部。因此,如果氯化物濃度在混凝土表面有所下降,那么氯化物就有可能已經從外面轉移到了混凝土的內部了。
氯化物的來源多種多樣,為了增加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在設計、施工、維護的過程中,提前做規劃、預先做保護、定期做檢測是行之有效的方法。